
保守黨就 C-12 法案發出明確信號
11 月 20 日,在與同為保守黨國會議員的 Brad Redekopp 一同出席活動時,Michelle Rempel Garner 表示,保守黨將在下一階段對 C-12 號邊境與移民法案逐條審議(clause-by-clause review)中,提出「範圍廣泛且具有建設性」的修正動議。
Rempel 強調,加拿大目前的移民與庇護體系「運行困難、管理複雜」,在臨時居民人數、庇護申請規模、社會基礎設施負荷和安全審查等多重壓力下,公眾對移民制度的信任正在下滑,她認為問題核心在於「體系運作方式」,而非社會對新移民本身的態度。
她同時提到,英國近期圍繞移民與庇護的改革,已明顯改變當地政治版圖,而在她的陳述中,加拿大在人均庇護申請量上已超過英國,卻擁有更小的人口規模,這進一步加劇外界對體系承載能力的憂慮。
保守黨擬推動的 C-12 修正重點
Rempel 表示,保守黨計劃在眾議院國家安全委員會審議階段提交一攬子修正,目標是針對長期存在的運行問題作出系統調整,以回應公眾關切並恢復對聯邦移民體系的信心。
根據她的介紹,擬議修正的核心方向包括:
- 強化庇護處理體系:改善難民與庇護申請的審核效率與程序設計,縮短審理時間,減少積壓個案。
- 降低虛假或缺乏依據的申請動機:透過規則設計和資格認定調整,減少濫用庇護制度的空間,減輕資源浪費。
- 更新拘留、遞解及上訴機制:重新審視拘留與釋放標準,優化遞解流程,簡化冗長複雜的上訴程序。
- 現代化犯罪與遞解相關規則:調整「刑事不准入境」(criminal inadmissibility)等相關門檻,使之更符合當前公共安全與社會預期。
- 提升聯邦移民機構資訊透明度:明確要求移民與邊境執法機構向國會和公眾披露更詳盡的運行情況和數據報告。
- 彌補移民與難民委員會(IRB)的運作缺口:關注個案分配、審理效率及資源調配問題,減少「制度性拖延」。
- 強化身份核驗與安全審查程序:在安全與私隱之間尋求新的平衡,加強對高風險個案的篩查能力。
- 將資格規則與系統承載能力掛鈎:在福利待遇、資格認定等方面,更明確考慮房屋、醫療和社會服務的實際承載水平。
Rempel 強調,這些提案的目標是「修體系而不是針對人」,即針對制度和程序進行改革,不將矛頭指向在加新移民或申請人群體本身。
公眾信心與系統承載壓力
在發布會上,Rempel 多次提及「公眾信任」問題。她指出,多項民調顯示,加拿大社會對提高移民水平的支持正在減弱,但這更多源於對制度運作不暢的失望,而不是對新移民群體的排斥。
她列舉了目前體系面臨的多方面壓力:
- 庇護申請數字增加,處理時間拉長:個案積壓導致申請人長期處於不確定狀態,也增加行政成本。
- 臨時外勞與留學生人數持續上升:包括臨時外國工人和持學習許可的國際學生,對勞動市場、房屋及本地服務形成疊加壓力。
- 醫療與社會項目成本上升:醫療、社會福利及相關公共服務支出不斷增加,引發財政與公平性討論。
- 房屋供應緊張、可負擔性下降:在大城市尤其明顯,房屋問題常被公眾與移民數量及規劃不足一併討論。
- 安全與核驗流程存在「漏洞」報告:外界對部分安全審查和身份核驗程序的嚴謹性提出質疑。
- 上訴體系複雜冗長:多層級上訴和覆核增加程序時間和成本,削弱決定的終局性。
- 對無合法留加權利人士的移除難度大:在執行離境令、強制遞解等環節存在程序、資源及國際合作等多重障礙。
在她看來,這些因素疊加,使移民體系「更難管理、更難執行,也更難令公眾對其保持信任」。
C-12 法案是甚麼?
C-12 號法案是聯邦政府目前推進的一項邊境安全與移民法案,其核心目的是更新與強化與邊境執法及移民管理相關的立法框架,尤其是對《移民與難民保護法》(Immigration and Refugee Protection Act,IRPA)的現代化修改。
從定位來看,C-12 試圖在以下幾方面作出制度更新:
- 邊境執法與授權:為加拿大邊境服務局等聯邦機構提供更明確、統一的執法依據。
- 身份核驗及資訊收集:規範在入境、逗留及執法過程中可收集和核驗的資訊類型與方式。
- 拘留與釋放規則:將部分既有做法法典化,明確拘留條件、釋放要求和監督機制。
- 針對無合法身份人士的管理:細化對未獲授權入境或逾期逗留人士的處置流程,包括不准入境、離境令及後續跟進。
對政府而言,C-12 被視為「強化邊境安全與維持體系完整性」的關鍵立法;而對反對黨來說,這一法案亦成為推動程序改革和提升透明度的抓手。
C-12 對邊境執法與移民程序的潛在影響
根據現有文本與說明,C-12 法案主要會在以下幾方面對實際操作產生影響:
1. 邊境執法與身份核驗權力
- 擴大核驗和資訊收集權限:賦予聯邦執法機構在特定情況下要求額外資料、核實身份和收集資訊的更明確法律依據。
- 統一身份管理標準:包括生物資訊與生物特徵資料(如指紋、面容識別)及傳統身份證明文件的核驗程序。
2. 不准入境、拘留及釋放程序
- 細化不准入境與拘留條件:更明確界定在安全風險、身份不明或嚴重違規個案中的處置方式。
- 規範拘留與釋放決定:將部分操作程序上升為法律要求,包括釋放條件及對潛在風險個案的監控措施。
3. 文書簽發與身份狀態管理
- 影響簽證與許可條件的設定與變更:賦權移民官在公共利益或安全考量下,修改、附加或撤銷簽證、工作許可、學習許可等條件。
- 處理「身份不明或難以確認」個案:為相關個案提供更清晰法律路徑,以便作出適當限制或決定。
4. 遞解與不准入境決定的執行
- 強化既有遞解權力:就執行離境令的時間表、步驟和條件作出更具體規定,力求減少「拖延無解」狀態。
- 簡化部分行政程序:在安全風險、嚴重犯罪或明顯違規個案中,試圖透過程序整合提升執行效率。
這些變化既可能提升執法連貫性與效率,也引發外界對權力邊界、權利保障及透明度的持續關注。
下一步:委員會審議與政治角力
目前,C-12 法案已進入眾議院相關委員會的細化審議階段,保守黨提出的大規模修正案,預計將在逐條審議過程中成為各黨激烈討論的焦點。
在國內房屋壓力、社會服務負擔,以及全球多國收緊移民與庇護政策的大背景下,加拿大如何在維持開放傳統與回應民眾關切之間取得平衡,將很大程度上反映在 C-12 法案的最終文本之中。
對於關注加拿大移民與升學政策的人士而言,接下來委員會對修正案的接納程度、各黨在邊境安全與人權保障之間的取捨,以及 C-12 最終通過後的具體實施細節,都將直接影響未來的庇護程序、臨時居民管理和安全審查實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