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馬克·卡尼(Mark Carney)接替賈斯汀·特魯多出任加拿大第24任總理。就任後不久,他迅速調整了政府班底,撤換原移民部長馬克·米勒(Marc Miller),任命瑞秋·本達揚(Rachel Bendayan)為新的移民、難民及公民事務部長。作為前央行行長的經濟學家型總理,卡尼在移民問題上的立場呈現「開明且克制」的雙重特點:一方面,他強調移民對加拿大經濟及勞動力增長至關重要;另一方面,他亦直言近期移民增長過快,已「遠遠超出(加拿大)所能提供的住房、醫療保健、社會服務和機會」。因此,卡尼政府正尋求在保持加拿大開放傳統的同時,對移民政策作出調整,以確保移民規模與國家承載能力相匹配。
經濟移民立場:高技能人才與投資導向
卡尼明確表示支持透過移民促進經濟發展,但更注重移民質素和長期融合。他認為近期的人口激增已超出基礎設施負荷,導致住房緊缺及服務壓力,因此主張「在持續歡迎新移民的同時進行必要調整」,以實現移民的經濟可持續性。在經濟類移民方面,卡尼並未推出全新的投資移民計劃,但強調要優化現有渠道來吸引和留住高技能人才。例如,他計劃改革積分制移民選拔體系,提高語言能力等權重,特別是對受監管職業的技術移民提出更高的英語或法語要求,以確保新移民能夠順利就業。同時,他支持推動「預先資格認證」,允許海外專業人才在抵港前就完成職業資格考核,減少高技能人才大材小用的情況。對於創業和投資類移民,卡尼政府傾向沿用現有創業簽證等項目吸引創新型企業家,並無恢復過去已關閉的被動投資移民計劃之跡象。分析人士指出,卡尼此舉表明他更重視移民為加拿大經濟帶來的實際技能和就業貢獻,而非單純的資金投入。
與前任政府的政策差異
與特魯多領導的自由黨政府時期相比,卡尼的移民政策出現顯著轉向。特魯多自2015年起大幅擴大移民規模,聯邦年度永久居民配額由20多萬一路提升至接近50萬;對難民和家庭團聚持高度開放態度,加拿大近年接納大量敘利亞及阿富汗難民,並加速家庭團聚進程。然而,卡尼認為近年的移民政策「過於寬鬆」,需要適當矯正。他上任後支持暫時設置移民人數上限,將年接納量控制於疫情前的可持續水平,以緩解國內住房危機等壓力。這種更克制的立場與過去自由黨不斷提高移民目標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事實上,於卡尼上台前的2024年末,特魯多政府已開始轉變方向:時任移民部長米勒公布新移民水平計劃,將2025年永久居民目標下調約20%(從原定約50萬降至約39.5萬)。卡尼延續並強化這一趨勢,強調移民規劃必須「與承載能力掛鈎」。相比之下,反對黨保守黨領袖博勵埃夫(Pierre Poilievre)主張將移民數量壓縮回哈珀政府時期每年約25萬左右。卡尼的路線則被視為在特魯多的開放政策與保守黨的收緊主張之間尋求平衡:既避免過度緊縮移民導致勞動力短缺,又糾正超出基礎設施負荷的高速增長。
在移民結構上,卡尼政府仍延續加拿大歡迎難民及家庭團聚的傳統價值,只是在節奏與規模上更為謹慎。特魯多時代推出的全球人才流(Global Talent Stream)等快速引進高技術工人的項目預計將繼續執行,但卡尼希望透過提高申請標準,確保這些人才更好融入就業市場。總體而言,新政府從政策導向上更強調精細化管理:與其一味追求移民數量,不如優化移民質素及分佈,以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承載的動態平衡。
新移民政策舉措:難民、家庭團聚與臨時勞工
【難民政策】:卡尼上任以來並未宣布對難民項目作出大幅調整。加拿大仍將履行其人道主義承諾,持續透過政府援助與私人贊助結合方式接收難民。分析人士指出,新政府在整體移民配額收緊之際,難民配額與前政府基本持平,並無明顯削減,顯示加拿大對庇護弱勢群體的傳統責任依舊。卡尼本人強調,加拿大悠久的移民融合歷史顯示,移民(包括難民)是國家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加拿大「是一個非常歡迎移民的國家」,能使新來者迅速融入社會。因此,可預期卡尼政府將在確保安置資源充足的前提下,持續推進現有難民安置計劃(如阿富汗難民特別通道),但會更注重安置與服務能力的匹配。
【家庭團聚】:在家庭類移民方面,卡尼政府延續自由黨的一貫立場,目前並無跡象顯示配偶或子女團聚政策會收緊,已實施的父母與祖父母擔保計劃亦將按既定節奏推進。與前政府相似,新政府承諾縮短配偶團聚等待時間,令新移民家庭盡快團圓。同時,鑑於整體移民配額調整,家庭團聚類別的配額增長可能趨緩,但不會削減或中止,此舉體現了卡尼在收緊總量同時仍尊重家庭人道需求的原則。於他看來,吸引人才亦包括提供良好家庭支持環境,因此不會以犧牲家庭團聚為代價達成經濟目標。
【臨時勞工與留學生】:卡尼上任後最明顯的改變在於臨時居民(包括外國勞工及國際留學生)政策。近年加拿大臨時工簽及留學人數激增,被認為加劇了住房供應緊張及勞動市場壓力。為應對此情形,新政府提出多項措施。首先,限制臨時外國工人人數:卡尼批評過去讓過多低薪臨時工湧入,認為企業應優先提升生產率及培訓本地勞工,而非過度依賴外勞。他支持聯邦現有計劃,將臨時居民佔總人口比例由2024年的6.2%降至2027年的5%,具體措施包括對臨時外國工人計劃(TFW)設置更嚴格的准入標準,僅在醫療、清潔能源等確有勞動力短缺的關鍵行業中批准聘用。同時,政府可能要求雇主為引進外勞提供住房支援及語言培訓,以降低對公共資源的衝擊。此舉旨在逐步減少對臨時工的依賴,並推動用工單位承擔更多責任。
其次,規範國際留學生招生:針對部分高校過度招生國際留學生卻未能提供足夠宿舍及就業輔導的情況,卡尼傾向與各省合作,引入留學生規模管理機制。例如,擬為留學生簽證設定上限,確保招生數量與當地住房及基礎設施承載力相匹配。事實上,聯邦政府早在2024年便曾考慮限制留學生人數,部分省立學院及大學因留學生註冊受限而出現財政困難。對此,卡尼並非一味壓縮國際留學生來源,而是主張增加對高等院校的撥款,以減少對留學生學費收入的過度依賴。透過加大教育投入,新政府希望高校在不犧牲教育質素的前提下,適度控制留學生規模,從根本上緩解因留學人數過多而引致的住房緊張等問題。卡尼政府此系列調整被視為對臨時移民「重數量輕管理」現象的糾偏,目標在於保證加拿大仍具留學及就業吸引力,同時更好維護本地民生與公共服務平衡。
最後,卡尼十分重視臨時居民向永久居民的轉化。他指出,過去數年已有超過400萬臨時居民來到加拿大,政府應優先「消化」這批在境內人口,將符合條件者轉為永久居民,再推動新一輪移民增長。這與聯邦最新移民計劃思路一致:2025年特意劃定「加拿大境內優先」類別,預留約82,980個永久居民名額(佔當年經濟移民配額36%)給在境臨時居民。透過鼓勵留學生畢業後留下、臨時工轉正等措施,新政府期望充實本國勞動力並縮減臨時群體規模,使移民體系更加穩定有序。綜上,卡尼上任後的新政對臨時勞工與留學生採取「雙管齊下」策略:一方面收緊入口規模,另一方面加大轉為永久居民的出口通道,力求將移民增長模式由「引進新量」轉變為「轉換存量」。
整體移民議程與長期目標
卡尼政府的移民議程圍繞一個核心理念:將移民政策與經濟增長及人口承載策略有機結合,尋求長遠均衡。具體而言,新總理提出建立「數據驅動」的動態調控機制,根據國家實際承載能力來設定及調整移民水平。未來,聯邦移民計劃將參考多項經濟及社會指標,例如:每季度評估新增住房建設進度以決定移民配額增速;確保醫療、教育等關鍵公共服務能支撐新增人口;以及根據勞動市場需求,與各省及行業監管機構協商按行業分配移民名額,優先填補技能缺口。透過這些措施,加拿大希望在發揮移民對經濟推動作用的同時,避免無序增長對民生造成衝擊。
在長期目標上,卡尼依然視移民為國家繁榮的重要基石。他承認加拿大勞動力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將依賴移民」,並強調提升生產率與擴大勞動力同等重要。儘管短期內採取了移民上限及放緩增長策略,卡尼認為這一階段乃「重回正軌」之過渡,其願景是在現有移民更好融入、住房供應趕上的基礎上,再適時恢復以移民驅動的穩步增長。可預見,若國內基礎設施瓶頸得以緩解,加拿大仍將持續吸納大量新移民,以應對人口老化挑戰並保持經濟活力。在此進程中,加拿大將繼續彰顯其多元文化及包容傳統。卡尼多次強調:「我們不能不這麼做」——既然移民對國家有利,加拿大完全有能力亦必須維持一個積極的移民政策。總之,他的長期移民藍圖在於確保安居樂業條件的前提下,堅持加拿大作為移民國家的定位,達致經濟增長與人口政策的良性循環。
展望
卡尼上任後的移民新政為加拿大移民體系帶來了更趨平衡務實的轉變。一方面,政策調整回應了國內對住房及高企物價等問題的關注,透過暫時收緊移民節奏以贏得社會支持;另一方面,政府仍明確傳遞出歡迎移民的訊號,強調加拿大不會關上大門。在2025年10月聯邦大選到來之前,卡尼政府的移民政策走向無疑將成為各界矚目的焦點。屆時,這一「穩中求進」的移民議程能否經受選民和各黨派檢驗,將決定加拿大移民政策的未來走向。作為由經濟專家執掌的政府,加拿大正嘗試在移民領域尋找增長與承載力之最佳平衡點,為國家長期繁榮奠定堅實基礎。









